解惑

解己之惑,解人之惑

标签:性能 (第1页共2页)

intersect的性能问题

我们有张表是存储用户自定义的类似tag的信息的,有一个功能是按照tag进行搜索,而且支持搜索多个tag查找同时使用这些tag的对象,最开始的实现就是使用的intersect,我感觉可能有问题,然后正好没有太多的事情,就试了下性能,发现那个SQL可以进行改造,变成group by 加 having的模式,一个查询搞定,弄了大概4万条数据,两个SQL(同时查4个Tag)的对比结果显示,前面的SQL会扫描整个表4次(和查询的tag的次数直接相关),并且有一次写入操作,而后面的只有一次扫描没有写入操作,时间上后面的SQL的性能是前者的两倍以上。所以对于同质的SQL的intersect可以转换为这样的group by加having的模式。

原来的SQL:

select ObjectID from ConfigObjectMetaData where KeyNameHash = -3023837279545376792 and ValueStrHash = -6420380264491338705 and ObjectType = 10

intersect select ObjectID from ConfigObjectMetaData where KeyNameHash = 6769857814803370866 and ValueInt32 = 2 and ObjectType = 10

intersect select ObjectID from ConfigObjectMetaData where KeyNameHash = 3984357063977881949 and ValueInt32 = 3 and ObjectType = 10

intersect select ObjectID from ConfigObjectMetaData where KeyNameHash = -3087541436254450506 and ValueStrHash = -3706752959682952160 and ObjectType = 10

修改后的:
select ObjectID from ConfigObjectMetaData where ObjectType = 10 and (
(KeyNameHash = -3023837279545376792 and ValueStrHash = -6420380264491338705)
or
(KeyNameHash = 6769857814803370866 and ValueInt32 = 2)
or
(KeyNameHash = 3984357063977881949 and ValueInt32 = 3)
or
(KeyNameHash = -3087541436254450506 and ValueStrHash = -3706752959682952160)
)
group by ObjectID
having count(ObjectID)=4

性能测试

上周基于JUnit写了个简单的性能测试框架,其实就是用了下Annotation,发现还是很好用的。

/**
 * Performance test annotation.
 */
@Target(ElementType.METHOD)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Documented
public @interface PerformanceTest
{
    public String name() default "";
    public int times();
    public boolean stopOnError() default false;
}

阅读全文

SQL Server性能问题

昨天遇到一个奇怪的性能问题,一个SQL对于某些用户特别的慢,需要2分钟以上,但是把那个SQL抓出来,把参数填进去直接运行又非常的快,只要不到2秒,猜测可能是和SQL Server的执行计划出了问题,以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在某些状况下,SQL Server的执行计划很糟糕,稍稍修改了下SQL,把参数中的一个常量值0直接写到SQL中,问题解决。
修改前的SQL片段(rfpId的值是0,1234两个值,修改后等于1234):
and x.yId in (:rfpId)
修改后:
and x.yId in (0,:rfpId)

原来遇到的一个性能问题类似,就是一个很复杂的SQL,对于某些用户也是非常的慢(该用户相关的数据比较多),查询可能需要2分钟,后来把复杂的SQL切分成两个SQL,总共的查询时间只需要不到1秒。

所以在使用SQL SERVER的时候,能够直接在SQL里面固定的值直接写到SQL里面,不要写太复杂的SQL,SQL Server的执行计划优化器存在很多的问题。

坐公交和性能优化

今天本来想把长城宽带给退掉的,但是到了九点他们还没有上班,就没有等,然后不是按照平时早上坐的线路(一般都坐583,一趟车就可以到公司),而是按照晚上下班的转车方案,结果和平时一样到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联想到性能优化。
第一点是路径问题,对于性能优化就是解决耗时问题,好的方案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少走弯路。原来的一趟车,是很方便,而且是起点站,上车有座,这个和多数人在开发系统的时候图自己省事一样,完全不关心性能是否好。
第二点是瓶颈问题,转车的方案本来可以更加省时的,坐第一趟车,九站才花了不到15分钟,但是转车后,在八百伴附近的那个隧道,从快进隧道到出隧道不到100米的距离也花了十分钟,这个就是瓶颈问题,瓶颈就是系统负载太重的地方。

呵呵,坐公交车无聊想的事情。不过,今天的无心之举到是给自己又省了很多时间,原来每天上班至少要花3个小时在路上,用这个转车的方案,只要2个小时了,早上可以多睡会了。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按照原先的计划,这个系列只应该有四篇,但是后来打算多写一些,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所以出现了总结篇先于其它篇的情况。
这次我们按照总结篇中提到的方法实际演示下代码覆盖工具如何帮助我们优化程序提高性能,先给出我们未经好好优化的程序:
package com.jiehoo.util;

public class GoogleFn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 = 2600002;

private static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private static int[] bases = new int[15];

private static int[] values = new int[15];

static {
bases[0] = 0;
bases[1] = 10;
values[0] = 0;
values[1] = 1;
for (int i = 2; i < values.length; i++) {
bases[i] = (int) Math.pow(10, i);
values[i] = i * (int) Math.pow(10, i – 1);
}
}

阅读全文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七:缓存中间结果

上次已经说了fn的实现不能用来查找符合条件的n,因为这样做比前面的第一个例子中的性能比较差的那个还要差,原因就是有太多的重复计算,如果只是计算一个指定的数的结果,那么那个实现是无与匹敌的。但是我们是讲的性能优化,所以,我们就用它来做,放慢速度,然后使用其它的技巧来提高性能,这次的方法就是简单的使用缓存:
public class GoogleFn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 = 2600002;

private static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private static int[] bases = new int[15];

private static int[] values = new int[15];

private static int fn(int number) {
if (number < 10) {
return number > 0 ? 1 : 0;
}
String s = number + “”;
int length = s.length();
int end = Integer.parseInt(s.substring(1, length));
int x = s.charAt(0) – ‘0’;
int result = 0;
if (x == 1) {
result = values[length – 1] + fn(end) + (end + 1);
} else {
result = values[length – 1] * x + bases[length – 1] + fn(end);
}
return result;
}

阅读全文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六:数学显神威

其实很多问题一旦涉及到数学问题或者数据处理密集型问题,那么最终显现神威的就是数学公式,这个面试题也是这类问题,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推导出一个数学公式就是最理想的,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深入的分析,根据前面的例子,你可能会尝试把步长从100扩展到1000或者10000,但是实际上这个方法遇到了瓶颈,因为循环嵌套的层次太多,计算公式太复杂也会导致问题。如果我们最开始尝试的时候把全部的f(n)的结果打印出来,你会发现这样的内容:

  1. f(9) = 1
  2. f(99) = 20
  3. f(999) = 300
  4. f(9999) = 4000
  5. ……

这个是我们的第一个规律:位数乘以((位数-1)的10的次方)。
根据这个f(n)的说明,我们定义另外一个方法x(n),它的定义就是n这个数包含的1的个数,例如x(1)=1,x(2)=0,x(11)=2,那么我们可以把f(n)展开为:
f(n)=x(0)+x(1)+……+x(n)
同时我们可以把x(n)也展开,假设n=XYZ,那么x(n)的展开式为:
x(n)= x(X)+x(Y)+x(Z)
也等于:
x(n)= x(X)+x(YZ)
再结合上面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一个规律了,先用例子来说明,以106为例:
f(106) = x(0)+…+x(99)+x(100)+…+x(106) = f(99) + x(100)+…+x(106)
f(99)我们使用上面的第一个规律很容易计算得到,那么后面的这7个数包含多少个1呢,其实也很简单,应用可能小学就学过的公因子概念,当然这里不是真正的公因子,而是这些数里面包含的1的个数相同的部分,结合x(n)的展开式,我们进一步推演出:
f(106) = f(99) + x(1)+ x(00)+x(1)+x(01)+…+x(1)+x(06) = f(99) + x(1) * (6+1) + x(00) + .. x(06) = f(99) + x(1) * (6+1) + f(6)
这样计算就很简单了,不是吗?
好,再看看f(345)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
f(345) = x(0)+…x(99)+x(100)+…+x(199)+x(200)+..+x(299)+x(300)+…+x(345)= f(99) + x(1) * (99+1) + f(99)+ x(2)*(99+1)+f(99)+x(3)*(45+1)+f(45)
这个例子足够典型了吗?看到规律了吗?
给定一个数n,假设最高位为x,除去最高位的数字为y,位数为z,那么
如果x=1,那么f(n)等于f(pow(10,z-1)-1)+(y+1)+f(y)
如果x>1,那么f(n)等于f(pow(10,z-1)-1)*x+pow(10,z-1)+f(y)

转换为代码就是:

private static int fn(int number) {
if (number < 10) {
return number > 0 ? 1 : 0;
}
String s = number + “”;
int length = s.length();
int end = Integer.parseInt(s.substring(1, length));
int x = s.charAt(0) – ‘0’;
int result = 0;
if (x == 1) {
result = (length – 1) * (int) Math.pow(10, length – 1 – 1) + fn(end)
+ (end + 1);
} else {
result = (length – 1) * (int) Math.pow(10, length – 1 – 1) * x
+ (int) Math.pow(10, length – 1) + fn(end);
}
return result;
}

你可以运行试试这个公式是否准确。
最后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这个方法可以快速的计算给定的一个数的f(n)的结果,但是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循环来查找符合f(n)=n的结果是不合适的,这个我会另外再谈的。

  1.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一:字符串运算VS数字运算

  2.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二:分析问题

  3.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三:不要小看循环中的任何一个语句

  4.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四:优化无止境

  5.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五:人比电脑聪明

  6.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六:数学显神威

  7.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七:缓存中间结果

  8.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总结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五:人比电脑聪明

在例子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我们还是以100为例,我们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省略循环,如果数字的百位数以上包含1的个数为0,而十位数不为1,那么当个位数大于1以后,我们可以中断底层的循环,这样我们又节省了很多的运算:
public class GoogleFn {
private static int MAX = 1320000000;

private static int MAX2 = MAX / 10;

private static int MAX3 = MAX2 / 10;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int n) {
int count = 0;
while (n > 0) {
int mod = n % 10;
if (mod == 1)
count++;
n = n / 10;
}
return count;
}

阅读全文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总结

呵呵,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优化性能还是没有说多少,而且一个产品的代码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怎么才能优化产品代码呢?
很简单,找到性能瓶颈,而大部分的性能瓶颈都有一个特点:被执行的次数太多。一个耗时2分钟的操作,如果系统运行一天才需要运行一次,那么我们根本就不要去理会它,如果一个操作耗时2秒,但是一般运行一天它要被执行几千亿次,那么你就要小心了。
如何才能知道系统中的哪些代码被执行的次数最多呢?有很多工具可以,有的是挂到系统上一起运行,有的是可以单独运行,但是我推荐的方法就是使用单元测试工具和代码覆盖工具,运行所有的单元测试,查看代码覆盖报告中被执行的次数最多的那些语句,看看他们是否可以被优化,或者可以被减少执行的次数。
可以参考我以前的一些日志:
Ant+JUnit+Cobertura
成功提高20倍性能

很多情况下,找到性能的瓶颈并不是很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进行优化。这个没有通用的解决方法,只能结合具体的问题具体解决,一个大部分情况下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某种缓存机制(实际上,我的第二个例子也是使用了缓存机制,把运算结果缓存了9次)。

  1.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一:字符串运算VS数字运算

  2.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二:分析问题

  3.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三:不要小看循环中的任何一个语句

  4.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四:优化无止境

  5.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五:人比电脑聪明

  6.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六:数学显神威

  7.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七:缓存中间结果

  8.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总结

Google面试题解说性能之四:优化无止境

其实在例子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把缓存10个结果换成缓存100个结果,性能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public class GoogleFn {
private static int MAX = 13200000;

private static int MAX2 = MAX / 10;

private static int MAX3 = MAX2 / 10;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int n) {
int count = 0;
while (n > 0) {
int mod = n % 10;
if (mod == 1)
count++;
n = n / 10;
}
return count;
}

阅读全文

更早的文章

© 2024 解惑

本主题由Anders Noren提供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