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

解己之惑,解人之惑

转帖一篇荒唐至极的文章

荒唐至极的原文

买房与买车后果截然不同 区分投资与消费行为

来源:上海金融报

储蓄30%工资是硬指标

    有关专家做了这样一个统计,根据100位25岁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跟踪他们20年后的生活,统计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80人生活紧张,只有20人经济 独立,其中,只有5人富裕。反差如此之大,那么,富裕的5人做对了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只是老老实实地执行了如下的理财概念而已。

区分“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

例子1:10年前,甲和乙是大学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地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5年前,他们都花掉这30万元人民币。

甲去郊区购买了一套房,30万人民币。

乙去买了一辆好车,奥迪,30万人民币。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万人民币。

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人民币。 

    同样的财富,最终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同样学历、同样社会经验,为何他们的财富不一样? 

    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到了房子上面,以后都归自己的。 

    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汽车是消费品,二手车过10年后,一毛不值。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两番。 

    有些人收入高,但财富少,原因是他们花钱都是“消费”行为。而像客户甲那样,大部分花费都是“投资”行为,“投资”行为的钱没有落在别人手里,最后还归自己。 

    理财三句话理财离不开下面这三句话,每句话你都要吃透,完全执行,不能马马虎虎,这样的话,打工一族都可以变得富有。 

    第一句话又称为“哈佛”教条。大家都知道,哈佛教育出来的人,毕业后有很多都很富有,其实,他们每月的消费行为跟一般的普通百姓只有一点不一样,就是严格 遵守哈佛教条:储蓄30%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有超额完成,才能使剩下的钱足够消费。

例子2:美国首富WarrenBuffet,6岁已开始储蓄,每月30元。13岁时,当他有了3000元,买了一只股票。年年坚持储蓄,年年坚持投资,十年如一日,他坚持了80年。现在他已经85岁,已是美国首富,比“微软”主席BillGates还有钱。 

    有些人会问,如何能每年回报率达到10%以上,其实,现在银行会提供很多理财产品,基金、外币、QDII等等。这些银行产品略有一点风险,但假如能有效管理,10%的回报率其实也不难。 

    工资高并不一定富有很多人认为,甲收入每月1.5万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应该比乙富有,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很普遍。但这是错误的观念,并且错得很离谱。究竟错在那里?看下面的例子。

例子3:一般人以为,台湾的工资收入比大陆高一倍,他们自然比咱们富有,其实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去过台湾的朋友都知道,台湾地铁单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元3;台湾午饭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台湾租一套房6500元,在北京郊区租一套房 1500元。假如台湾人每月挣15000元,减去房租6500元,交通费1000元,吃饭3000元,交税1500元,一点点娱乐2000元,每月剩下 1000元。 

    北京的初级工程师,每月8000元,减去交税1000元,减去房租1500元,交通费300元,吃饭1000元,娱乐1000元,每月剩下3200元。 

    请问,是台湾人每月工资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还是北京那位工程师,每月工资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富有的定义并不是你每月工资挣得多,就是富有。富有的定义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财富”。

例 子4:美国人每月工资高于中国2、3倍,照一般的观念看,一般的美国人应比中国人富有。客户甲是在加拿大念书的,他见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一般美国人都有 几张信用卡,他们喜欢消费,每月不单只是“月光一族”,更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债,一般美国人的银行储蓄都达不到几千元美金。 

    在中国没有这种情况,中国人善于储蓄,一般人在银行都有存款,超过十几万的人数还不少。 

    所以,不要以为美国人每月挣钱多出我们2、3倍,他们就比我们富有很多。事实上,一般的美国白领比中国白领穷得多。当然,我们日常在国内见到的,外派到中 国工作的美国人,是美国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国白领,在我们国内的美国人层次比较高,大部分都是精英份子,理财有专人指导。 

    请记住,富有不是比较每月工资,而是比较“剩下的钱储蓄在银行的存款金额”,以这个定义来讲,中国白领在银行的存款,远比美国白领高。

贴此存照,无需评论

(Visited 208 times, 1 visits today)

1 Comment

  1. 呵呵,原文的例子举的真好啊
    这样的文章居然也能上报
    可悲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2024 解惑

本主题由Anders Noren提供向上 ↑